(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文化翻译论纲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文化翻译论纲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文化翻译理论不可错过之经典
·对文化翻译的理论架构进行系统探索
·提出了实用性很强的“中国式”研究模式
·表明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易其名、四易其稿的“十年磨一剑”之作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
  >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 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一、 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二、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三、 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作者简介

刘宓庆

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在本体论层面,刘氏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氏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内容简介

本书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文前另有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全书采取“以注补释”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



目录

文化翻译中的价值观研究( 第二版序文) 001
原版自序 028
导读 039
本书体例说明 053
第一章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
1.0 概述 1
1.1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3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3
1.1.2 以意义的对应式或代偿式转换为语际转换的基本手段 6
1.1.3 以意义为凭借,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7
1.1.4 以文化心理和审美判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 9
1.1.5 坚持整体性文化战略考量,并使之与时俱进 13
1.2 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14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4
1.2.2 文化的传承性 16
1.2.3 文化的流变性 17
1.2.4 文化的兼容性 19
1.3 结语 23
第二章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结构和文化信息诠释 27
2.0 概述 27
2.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 28
2.1.1 文化系统的结构 29
2.1.2 小结:语言中的文化矩阵 35
2.2 文化信息诠释的关键:语言的异质性
   ? 文化基因差异 36
2.2.1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37
2.2.2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二:语言结构 38
2.2.3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41
2.3 语言中文化信息的扫描 43
2.4 结语 44
第三章 翻译的文化信息诠释对策论探索 48
3.0 概述 48
3.1 回顾与反思 48
3.2 建立新观念,为文化翻译研究铺路 56
3.2.1 必须将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视 57
3.2.2 必须强化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 60
3.2.3 必须将文化适应性和文化适应的前瞻性纳入
    翻译的价值观论 62
3.2.4 必须将文化翻译与意义和形式同时挂钩 66
3.2.5 必须使文化翻译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使命感 68
3.3 结语 70
第四章 翻译的文化理解 73
4.0 概述 73
4.1 文化理解始于词语和文本文化意义的准确把握 74
4.2 翻译文化理解的特点 76
4.2.1 翻译文化理解的整体性(the Wholeness) 77
4.2.2 翻译文化理解的多维性 78
4.3 翻译学文化理解图式 89
4.4 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碍:“文化视差”( Cultural Parallax) 9 1
4.5 文化比较研究 92
4.6 结语 93
第五章 文化与意义 95
5.0 概述 95
5.1 文化意义的宏观视角:广义文化翻译 96
5.1.1 汉语主语话题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97
5.1.2 汉语句法结构异质性:虚词的语言文化功能 100
5.1.3 英语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态的规范性
    和灵活性 101
5.1.4 小结 104
5.2 文化意义的微观视角:狭义文化翻译 104
5.2.1 映射 105
5.2.2 投射 106
5.2.3 折射 109
5.2.4 影射 110
5.3 文化意义的特征 112
5.3.1 意义的人文化:文化意义的特定人文性 112
5.3.2 文化语势:文化意义的动态性 114
5.3.3 文化意义的层级性 117
5.4 结语 118
第六章 语义的文化诠释 122
6.0 概述 122
6.1 语义诠释的文化论证(Cultural Verifi cation of
Meaning) 123
6.1.1 文化历史观照:求证之一 124
6.1.2 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求证之二 127
6.1.3 互文观照:求证之三 133
6.1.4 人文互证:求证之四 135
6.2 语义文化论证的原则(Principles in Cultural
Verifi cation) 139
6.3 情态的文化内涵(Cultural Intension in Emotion) 142
6.4 语义文化内涵的符号学论证 147
6.5 行为符号的文化意义诠释问题(Cultural Intension
in Behavioral Signs) 150
6.6 文化典故及俗语的翻译问题 152
6.7 结语 153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读 157
7.0 概述 157
7.1 文本的类型学分析 158
7.1.1 传统文本论的启示 158
7.1.2 常态文本 163
7.1.3 非常态文本 174
7.2 文本的文化审美解读 184
7.2.1 文本的文化意义审美 184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审美 187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审美 189
7.3 文本解读的对策论前提 191
7.3.1 对策之一:解码(Decoding) 196
7.3.2 对策之二:解构(Deconstructing) 199
7.3.3 对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203
7.3.4 对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 205
7.4 结语: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一个开放系统 207
第八章 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 213
8.0 概述 213
8.1 文化心理(文化审美心理)的范畴论、系统论
  ?和功能分析 214
8.2 文化审美心理个案分析 220
8.2.1 文化历史背景 221
8.2.2 文化信息扫描 224
8.2.3 个案扫描分析的意义 226
8.3 语义诠释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227
8.3.1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义定夺 228
8.3.2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势获得 231
8.4 文本解读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233
8.4.1 文化审美心理主轴 235
8.4.2 文化审美心理的“场论” 236
8.5 结语 244
第九章 文化翻译的审美表现论 252
9.0 概述 252
9.1 文化翻译表现对策论的核心思想是代偿
  ? ?(Redeeming 或Compensation) 253
9.1.1 恪守文化适应性(Cultural Adaptability)
    原则的关键在实现代偿 254
9.1.2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不悖原意的
文化反映论(Cultural Refl ection) 259
9.1.3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Aesthetic Principle) 264
9.2 文化信息的审美表现手段: 择善从优 264
9.2.1 图像 266
9.2.2 模仿——以对应为基本手段 268
9.2.3 替代:代偿之一 270
9.2.4 阐释:代偿之二 271
9.2.5 淡化:代偿之三 272
9.2.6 文化翻译审美表现法小结 275
9.3 “原汁原味”评析 276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 : 认识论和对策论分析 278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280
9.3.3 “原汁原味”小结 288
9.4 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充分认识语言间的互补性和互释性 289
9.5 翻译的读者接受:译者的“多重身份”问题 291
9.6 结语:翻译审美表现法与文化自我 295
参考书目 300

版权所有(C)2014-2024 中译出版社 京ICP备17048322号-1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

邮编:100044 电话:8610-68005858 联系邮箱:ctph@ctp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