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翻译与语言哲学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翻译与语言哲学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作者倾五年心力“求索之作”,西方语言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珠联壁合
·标志着我国译界对意义翻译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开始
·结构主义VS功能主义、同质语言观VS异质语言观、静态意义观VS动态意义观的三大问题思考
·以语言哲学最新思想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
  >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 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一、 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二、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三、 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作者简介

刘宓庆

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在本体论层面,刘氏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氏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内容简介

翻译学必须建立意义观,才能进行基本理论建构。作者认为,翻译学需要的是动态的意义观,强调要在语言交流中把握意义,关注使用、意向性和语言审美。在这一基本认识论原则指导下,本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对翻译学深层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四个问题,即汉语的异质性、本位与外位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为中国的翻译学提出意义理论和文本解读理论架构。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探讨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翻译的价值观论。



目录

《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前言——翻译学需要怎样的意义观?  001
自 序 009
绪 论 1
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
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 15
1.1 本位观刍议 15
1.2 外位参照 28
1.3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 32
1.4 结语 37
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 42
2.0 概述 42
2.1 翻译主体的科学定位 44
2.1.1 主体的主导性 44
2.1.2 主体的“权力”:范围和限度 47
2.1.3 主体的“无限可变性” 50
2.1.4 主体的能动性源自客体 54
ii
翻译与语言哲学
2.1.5 结语 58
2.2 翻译客体的功能:拒斥主体的“凌驾权力” 59
2.2.1 翻译客体是一个三元复合体 61
2.2.2 文本的“权力”:拒斥僭释 62
2.2.3 文本的内在矛盾和不确定性 66
2.2.4 文本的非整体性 67
2.2.5 文本的期待性 68
2.2.6 文本的语义隐含 69
2.2.7 文本与作者:人文互证观 71
2.2.8 文本与读者:译者的取向参照系 74
2.3 结语 76
第三章 方法论余论三则 80
3.0 意义的人文性:基本依据 80
3.1 语言的人文性与科学方法论 84
3.2 继承与开拓 89
3.3 历史感与现实感 94
中篇 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
第四章 语言观与翻译理论问题 105
4.0 概述 105
4.1 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06
4.2 翻译语言学要求同质语言观和异质语言观的
   辩证统一 106
4.3 汉语的异质性与翻译理论问题 125
4.3.1 汉语的文字体系和声韵体系独树一帜 125
4.3.2 汉语的形式(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 132
4.3.3 汉语的意念主轴与英语的形态主轴 134
4.3.4 汉语语法的异质性表现 138
iii
4.4 结语 151
第五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上):
    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 161
5.0 概述 161
5.1 翻译学视角中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 164
5.1.1 指称论(Theory of Reference)意义观 165
5.1.2 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意义观 184
5.1.3 语用论(Use Theory)意义观 198
5.1.4 指号论(Signs Theory)意义观 206
5.2 结语 221
第六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下):
    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 235
6.0 绪论:意义对译学的意义 235
6.1 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认识论 238
6.1.0 译学视角中意义的基本特征 239
6.1.1 意义的实体性 239
6.1.2 意义的疏略性 242
6.1.3 意义的不确定性 244
6.1.4 意义的游移性 246
6.1.5 意义与思维的伴随性 248
6.1.6 意义的逻辑性 251
6.1.7 结语:意义的定义问题 253
6.2 意义获得的途径 254
6.2.1 指号系统 254
6.2.2 指称系统和超指称系统 265
6.2.3 语境系统 277
6.2.4 结语:翻译学的“意义范式” 286
6.3 意义的表现论 287
6.3.1 翻译再现的层次 287
目 录
iv
翻译与语言哲学
6.3.2 动态表现与非动态表现 291
6.3.3 结语 298
6.4 意义的对策论 300
6.4.1 必须将意义视为能动而非僵化的实体 300
6.4.2 必须通达权变,关键在把握意向 302
6.4.3 意义理论中的形式问题:形式受制于意向的
    调节 305
6.5 结语 314
第七章 论翻译思维 319
7.0 概述 319
7.1 翻译思维的特征:三个平面 319
7.2 现代西方哲学与文论的“理解理论” 321
7.3 翻译学的“理解理论” 336
7.3.1 翻译中的理解障碍 337
7.3.2 理解障碍的成因分析 347
7.3.3 翻译学的理解对策论 351
7.4 结语 363
第八章 翻译中的语言逻辑问题 370
8.0 概述 370
8.1 翻译中的逻辑规约和校正 373
8.2 翻译的逻辑思维链 376
8.2.1 概念理解谬误 377
8.2.2 逻辑悖理谬误 381
8.2.3 语段混乱谬误 386
8.3 所谓语言真值问题 391
8.3.1 “意义即真值”论 391
8.3.2 冗余的“非真值”论 393
8.3.3 所谓“真值共享”论 394
8.4 结语 396

下篇 翻译的价值观论
第九章 新翻译观探索 401
9.0 概述 401
9.1 新世纪的翻译学:翻译理论的科学化 406
9.1.1 历程和条件 406
9.1.2 翻译理论科学化的具体任务 410
9.2 新翻译观刍议 417
9.2.1 将主体与客体合理定位 418
9.2.2 赋予译者充分的酌情权:“权力转移” 420
9.2.3 鼓励对文本的多样化阐释和再现 422
9.2.4 充分关注对形式的表现论研究 428
9.2.5 充分关注读者的接受 429
9.3 结语 431
第十章 翻译批评论纲 435
10.1 翻译批评总论 435
10.2 关于翻译批评的主体 435
10.3 关于批评的标准 439
10.4 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象 443
10.5 关于翻译批评的方法 448
中文参考书目 452
英文参考书目 454
《翻译与语言哲学》第二版专文
——时代必将给“西方规定性”做个终结:且看东西方异彩纷呈 463

版权所有(C)2014-2024 中译出版社 京ICP备17048322号-1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

邮编:100044 电话:8610-68005858 联系邮箱:ctph@ctph.com.cn